
2025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已经正式结束,试卷的难度、题型的变化、知识点的分布,大
家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。但今年这场考试,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,不是题目有多难,而是
考试之外的那些变化。作为一名亲身参与者,我最大的感受是:一建这张证书,正在从全民热
考的"香饽饽”,变成一场更加理性、更加分化的职业选择。简单总结,今年有三点变化尤
其明显。
第一点,新报名的年轻考生越来越少,这是今年考试给我最大的直观感受。放眼考场,几
乎都是三十五岁左右的职场中坚,二十多岁的新面孔极其稀少。和几年前动辄“90后扎堆
考一建”的盛况相比,如今一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在下降。这背后其实也不难理解,
现在考试难度一年比一年高,备考周期长,投入大,但回报却在变低。相较而言,年轻人
更愿意去全力冲击公务员或事业编制。一方面是他们还有时间转型,另一方面是体制内的“确定性”和稳定性远远高于一建带来的职业增值。说白了,一建的性价比已经越来越难说服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了。而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则恰恰相反,他们的职业路径已经定型,
考编的窗口早就关闭,只能靠考证拓展职业空间,于是他们反而成了这场考试的主力军。
第二个明显的现象,是考全科和增项之间的缺考率呈现出两极分化。考全科的公共课、实务课考场里,缺考率惊人,甚至有些考场不到十人出席,空荡荡的场景让人
印象深刻。但在增项考场里,尤其是机电、水利、矿业等专业,几乎座无虚席。我所在的机电考场,缺考的不过五人,水利专业甚至是满座。这种强烈对比背后的
原因很简单:全科考生大多是“初次尝试”,准备不充分甚至临时放弃的比例很高,而增项考生往往是已经通过一门专业的“老选手”,目标非常明确,奔着证书价值去
的。尤其是像机电、水利这种当前市场行情不错的热门增项,一本证书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高价回报。也正因如此,增项考生基本都全力以赴,缺考率自然就低。
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:一建证书的吸引力,已,经不在于“全科通关”的广度,而是在于“精准增项”"的深度。
第三个变化则是增项的专业方向出现了重大调整。以往建筑专业增项市政是大多数人的首选,市政几乎一家独大,但今年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。很多人开始放弃市政
,转而选择机电、水利,甚至还有不少人选择矿业、铁路这些以前被认为是“小众”的专业。这种变化的背后,是证书市场的价格变化和行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。建
筑和市政的证书这几年价格大跳水,市场饱和、需求低迷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两个证书的"红利期"已经过去。反观机电、水利、矿业这些以前不太热门的专业,反
而因为证书稀缺、市场需求集中而变得吃香。不少原本计划增项市政的人,看到证书行情后果断转向,甚至直接跳过热门专业去搏冷门风口。这种趋势反映出的,不
只是市场选择的变化,更是考证人群越来越“精算型”的心态转变--哪里有价值,考证方向就去哪。
总的来看,今年的一建考试给人的感觉是:热度在降温,思路在分化。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上考场,全科考生准备不足比例大,而增项考生则目标清晰、行动坚决。
更重要的是,曾经一枝独秀的市政专业已经不再独大,未来的热门可能会出现在更细分、更有市场缺口的专业上。机电、水利、矿业、铁路、港航,这些听起来冷
门的专业,正成为越来越多考证人的“新选择”
一建的风口已经过去,接下来是拼专业价值、拼市场判断、拼精准方向的时代。对于想要在这个赛道上继续走下去的人来说,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证书的价值定位
和职业意义。考证的目的,不再是“多一张证傍身”而是“手里这张证,能不能变现、能不能落地”。一建的下一阶段,不再是全民热考,而是少数人精算后的精
准出击。